青年友好交流协会今日在成都启动“中日青年城市观察计划”,并同步连线东京发布《2025—2027行动框架》。该框架提出三年目标:组织跨城田野调查100场、开展青年共创工作坊24期、发布年度观察报告3份与《青年城市图鉴》2册,推动100名中日青年参与互访交流,搭建“研究—传播—转化”闭环。
据介绍,项目围绕消费观、就业与创业、金融素养、家庭与社会、文化价值观五大主题展开,将以“AI+田野”的方法论驱动:前端以移动端问卷与半结构访谈采集样本,后端运用大语言模型进行初步编码与主题聚类,并设立学术把关与伦理合规模块。“我们希望用可验证的数据与可讲述的真实个体,减少刻板印象、丰富公共讨论。”日本中国青年友好交流协会负责人表示。 活动现场同时发布青年影像征集“#城市三十秒”,面向中日两国青年征集30秒短视频记录日常秩序与城市温度,优秀作品将进入年度影像展与研究报告附录。首批城市方向包括成都、上海、重庆与东京、名古屋、京都等地,议题覆盖“低欲望与新消费”“初入职场与副业创业”“青年理财与金融素养”等。 多位受邀嘉宾在启动仪式上进行了交流。景筠(澄园公共政策实验室执行主任)认为,跨城样本的可比性是关键,“需要在抽样口径、最小样本量和编码说明书上做到公开可复核”。田岛悠(东京城和大学社会学部副教授)表示,AI用于初筛并不排斥学术严谨,“前提是建立人工校核与偏差提醒机制”。青年代表林沐川(95后视频创作者)说:“很多‘快结论’来自短视频的情绪节点,走进真实生活,会看到更复杂也更有希望的图景。” 为保障研究质量,项目将实行“双导师制”(学术导师+实践导师),建立敏感议题分级处置、样本匿名化与数据安全制度,并对参与者开展方法培训与实地演练,通过测评后方可进入采集与编码环节。按照计划,11月将在东京举行闭门方法论工作坊,统一问卷框架、访谈提纲、抽样策略与伦理守则;明年3月发布首份年度报告《中日青年城市观察(2025)》。